表达善良的经典语录(精选510句)

1、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明)王守仁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3、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jǐ)。——《荀子》

5、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重订增广》

6、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8、鸡鸣而起,孳(zī)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zhí)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

9、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西汉)刘向《说苑》

10、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明)洪应明《菜根谭》

11、美,美与善同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

13、吾以贤者之必赏善罚暴也。——《墨子》

14、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15、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16、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宋)何垣

17、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若小人之自新。——(明)洪应明《菜根谭》

18、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19、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0、勉强为善,胜於因循为恶。——(南宋)李邦献

21、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22、积善而不息,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荀子》

23、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王守仁

24、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5、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6、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7、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8、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29、善人,国之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0、积善而不息,则通於神明,参於天地矣。——《荀子》

31、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

32、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西晋)陈寿《三国志》

33、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34、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西汉)刘向《说苑》

35、谈人之善,泽于膏沐;暴人之恶,痛于戈矛。——(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6、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明)洪应明《菜根谭》

37、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走坡,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8、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荀子》

39、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41、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西汉)《孔子家语》

43、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44、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易经》

45、常思身命易倾,自不得不存善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6、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

47、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晋)傅玄《傅子》

48、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9、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50、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有下也。——(西汉)王充《论衡》

51、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5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3、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54、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三国)姚信

55、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礼记》

56、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57、诗书起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58、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59、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60、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唐)吴兢《贞观政要》

61、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62、从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国,不亦宜乎?——(西汉)司马迁《史记》

63、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唐)吴兢《贞观政要》

64、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

65、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

66、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67、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qiǎo)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68、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69、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明)《增广贤文》

7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1、善恶吉凶百行俱载。——(南宋)胡宏《知言》

72、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乐记》

73、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

74、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墨子》

75、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恐拟议之念生,而效法之念微矣;济人穷者,勿问其所以穷,恐憎恶之心生,而恻隐之心泯矣。——(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76、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77、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78、夫在上为善,若云行雨施,万物受其赐;及其恶也,若天裂地震,万物所惊骇,其谁弗知,其谁弗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79、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北宋)周敦颐《通书·师第》

80、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81、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明)洪应明《菜根谭》

82、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西汉)刘向《说苑》

83、谈人之善,泽于膏沐;暴人之恶,痛于戈矛。——(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84、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西晋)陈寿《三国志》

85、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86、赏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劝,罚一恶而天下之恶皆惧。——(晋)傅玄《傅子》

87、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明)张履祥

88、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东汉)蔡邕

89、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乡党称誉之,君子敬礼之,身后传诵之。——(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90、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92、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吕氏春秋》

93、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

94、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西汉)刘向《说苑》

95、孝,善事父母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96、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陨身殿堂,死于凶竖之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98、善,吉也。吉,善也。良,善也。佳,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99、善人,国之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00、育,养子使作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01、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102、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西汉)董仲舒

103、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104、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105、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唐)吴兢《贞观政要》

106、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107、作善而求自高胜人,则作善还同作恶。——(明)屠隆

108、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西汉)王充

109、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110、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南宋)《名贤集》

1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者,大贤之分也。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者,圣人之分也。——(南宋)胡宏《知言》

112、天地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寿命,避夭折。—(清)石成金《传家宝》

113、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114、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西汉)刘向《说苑》

115、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南宋)杨万里

116、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

117、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明)朱熹《近思录》

118、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陈希夷

119、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录》

120、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英九祖训

121、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122、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123、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明)洪应明《菜根谭》

124、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

125、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北宋)欧阳修

126、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荀子》

127、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斯可谓之君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28、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

129、迁善改过,其象为益,得力在一悔字。——(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30、己有善,不能傍荐之。——《墨子》

131、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北宋)苏轼

132、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吕氏春秋》

133、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若尽善,自当转易。——《王心斋语录》

134、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若尽善,自当转易。——《王心斋语录》

135、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生方不虚生。——(明)陈继儒《长者之言》

13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137、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大学》

138、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易经》

139、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东汉)王符《潜夫论》

140、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墨子》

141、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南宋)杨万里

142、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吕氏春秋》

143、损不善而从善者,莫尚乎刚,莫贵乎速。——(明)顾炎武《日知录》

14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145、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146、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墨子》

147、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东汉)蔡邕

148、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149、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50、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明)王守仁

151、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

152、善者必胜。——《吕氏春秋》

15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5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5、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墨子》

156、为善者富之,为暴者祸之。——《墨子》

157、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清)雍正

158、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荀子》

159、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160、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161、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吕氏春秋》

16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163、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东汉)荀悦《申鉴》

164、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墨子》

165、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166、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书》

167、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9、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

170、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

171、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172、尽力量为善,养精神读书。——(清)陶云汀

173、育,养子使作善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74、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三国)姚信

175、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76、勿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勿役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陈宏谋《训俗遗规》

177、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吕氏春秋》

178、乐莫乐于好善,苦莫苦于多贪;长莫长于博识,短莫短于自恃。——(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79、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东汉)王符《潜夫论》

180、为善易,避为善之名难。——(北宋)林逋

18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182、善教子孙,后嗣昌大,是取决于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83、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北宋)欧阳修

184、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

185、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86、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明)朱熹《近思录》

187、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18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

189、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东汉)蔡邕

190、善不可以伪来。——(西汉)刘向《说苑》

191、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北宋)林逋

19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93、夫在上为善,若云行雨施,万物受其赐;及其恶也,若天裂地震,万物所惊骇,其谁弗知,其谁弗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94、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西汉)刘向《说苑》

19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

196、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197、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98、善师者,学逸而功倍;不善师者,学劳而功半。——(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199、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00、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唐)吴兢《贞观政要》

201、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明)王守仁

202、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大学》

203、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秦简

204、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有下也。——(西汉)王充《论衡》

205、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子孙羞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子孙荣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06、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墨子》

20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西汉)刘向《说苑》

208、赏善罚恶使不至天乱,斯可谓之君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09、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西汉)董仲舒

210、劝于善言而学。——《墨子》

211、为善最乐,为恶难逃。——(明)《增广贤文》

212、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明)朱熹《近思录》

213、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西汉)刘向《说苑》

214、善人思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15、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明)洪应明《菜根谭》

216、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17、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东汉)荀悦《申鉴》

218、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219、善者得之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吕氏春秋》

220、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清)康熙

221、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

222、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西汉)司马迁《史记》

223、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224、勿恃己善,不服人仁;勿矜己艺,不敬人文。——(唐)皮日休

225、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226、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27、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墨子》

228、母氏圣善。——《诗经》

229、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清)康熙

230、孝莫辞劳,转眼便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31、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232、以善道教化,为民所归。——(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33、使人乐善而好施。——(西汉)司马迁《史记》

234、世之善恶,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唐)吴兢《贞观政要》

235、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236、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237、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已,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3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239、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240、善恶之间,所宜明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41、善者必胜。——《吕氏春秋》

242、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

243、子能忠孝则善矣。——(唐)吴兢《贞观政要》

244、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左传》

245、谦恭善下之人,吾师以亲师友;博学强识之人,吾师以广见闻。——(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46、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唐)吴兢《贞观政要》

247、孝莫辞劳,转眼便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48、何以谓之善也?曰:诚者,天之道也。岂非善乎!——(明)顾炎武《日知录》

249、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明)朱熹《近思录》

250、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51、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

252、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

253、善言不可不听也。——(西汉)刘向《说苑》

254、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255、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唐)吴兢《贞观政要》

256、上善若水。——《老子》

257、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258、诲人以善,恂恂不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59、见人行善,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意奋勉,闻人谤语,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260、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261、座右遍陈善书格言,其志趣可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62、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63、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64、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65、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明)洪应明《菜根谭》

266、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广贤文》

267、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268、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明)洪应明《菜根谭》

269、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西汉)刘向《说苑》

270、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271、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明)朱熹《近思录》

272、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陨身殿堂,死于凶竖之刃!——(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73、师道立则善人多。——(明)海瑞

274、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明)张履祥

275、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76、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77、诲人以善,恂恂不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78、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李觏 《广潜论》

279、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唐)吴兢《贞观政要》

280、君子以善恕成仁。——(西晋)陈寿《三国志》

281、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82、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吕氏春秋》

283、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陈希夷

284、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85、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北宋)周敦颐《通书·师第》

286、迁善则其德日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87、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唐)吴兢《贞观政要》

28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289、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290、身不善而怨人,不亦反乎?——《荀子》

291、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三国)曹丕《意林》

292、善不可以伪来。——(西汉)刘向《说苑》

293、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唐)吴兢《贞观政要》

294、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西汉)司马迁《史记》

29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96、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南北朝)何尚之

297、不谓小善不足为而舍之。——(西汉)刘安《淮南子》

298、善积者昌,恶积者丧。——(西晋)陈寿《三国志》

299、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明末清初)王夫之

300、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东汉)荀悦《申鉴》

301、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礼记》

302、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明)王守仁

303、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师其言不问其行,是取善之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04、人情有不教而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西汉)王充

305、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明)施耐庵《水浒》

306、善,德之建也。——《国语》

307、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为恶如乘骏走坡,鞭虽不加而足不禁其前。——(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08、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三国)姚信

309、人之初,性本善。——(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310、善教子孙,后嗣昌大,是取决于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11、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1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313、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东汉)荀悦《申鉴》

314、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15、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西汉)刘向《说苑》

316、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西汉)刘向《说苑》

317、人有善愿,天必佑之。——(明)《增广贤文》

318、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319、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明)《增广贤文》

320、子能忠孝则善矣。——(唐)吴兢《贞观政要》

3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22、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23、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24、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

325、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致远者不近利,近利者难致远。——(北宋)林逋

326、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327、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

328、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

329、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南宋)胡宏《知言》

330、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31、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治矣。——(东汉)荀悦《申鉴》

332、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清)周希陶

333、尽力量为善,养精神读书。——(清)陶云汀

334、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

335、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北宋)欧阳修

336、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礼记》

337、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易经》

338、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东汉)荀悦《申鉴》

339、善累而后进之。——《谷粱传》

340、为善者不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41、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墨子》

342、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东汉)蔡邕

343、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明)洪应明《菜根谭》

344、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

345、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吕氏春秋》

346、损不善而从善者,莫尚乎刚,莫贵乎速。——(明)顾炎武《日知录》

347、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北宋)欧阳修

348、善人者,忠信而未学礼,笃实而未日新,虽其天资之美,亦能暗与道合;而足己不学,无自以入圣人之室矣。——(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

349、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350、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清)周希陶

351、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52、君子有善万世之心,行之自身始。——(南宋)胡宏

353、当思善始令终。——(唐)吴兢《贞观政要》

354、善,德之建也。——《国语》

355、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南宋)《名贤集》

356、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357、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明)朱熹《近思录》

358、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西汉)刘向《说苑》

359、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荀子》

360、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361、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西汉)刘向《说苑》

36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西汉)《孔子家语》

363、孝,善事父母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64、君子服善则益恭,细人服善则益倨。——(西汉)刘向《说苑》

365、百善孝为先。——(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66、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北宋)苏辙

367、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68、诗书起家之本,积善传家之本。——(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69、天地间,万事万物,惟善可以养性,惟善可以延寿命,避夭折。—(清)石成金《传家宝》

370、纳嘉言,进善事,有益于百姓。——(唐)吴兢《贞观政要》

371、己有善,不能傍荐之。——《墨子》

372、悌,善兄弟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73、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唐)王梵志《结交须结善》

374、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明)《增广贤文》

375、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清)雍正

376、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377、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北宋)李觏 《广潜论》

378、勿恃己善,不服人仁;勿矜己艺,不敬人文。——(唐)皮日休

379、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墨子》

380、教人者,养其善心而恶自消;治民者,导之敬让而争自息。——(明)朱熹《近思录》

381、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经》

382、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383、开卷有益,作善降祥。——(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384、善累而后进之。——《谷粱传》

385、积善成德。——《荀子》

386、欢喜善念吉动怒恶念凶。——(清)康熙

387、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388、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89、人之初,性本善。——(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390、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

391、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吕氏春秋》

392、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393、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荀子》

394、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明)洪应明《菜根谭》

395、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396、夫帝者,为善为恶,天下莫不知。——(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97、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大学》

398、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三国)姚信

399、作善而求自高胜人,则作善还同作恶。——(明)屠隆

400、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401、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 ——(清)林则徐

402、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明)洪应明《菜根谭》

40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明)王守仁

40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05、视民如子,举善而教。——(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06、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

407、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唐)吴兢《贞观政要》

408、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礼记》

409、使人乐善而好施。——(西汉)司马迁《史记》

410、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左传》

411、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学》

412、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明)朱熹《近思录》

413、君子以善恕成仁。——(西晋)陈寿《三国志》

414、终日说善言,不如做好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15、有善,虽疏贱必赏;有恶,虽贵近必诛。——(晋)傅玄《傅子》

416、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礼记》

417、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18、大以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劝,为暴者沮。——《墨子》

419、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墨子》

420、为善者得道,为恶者失道。——(西汉)刘向《说苑》

421、出于利人即善矣,出于害人即不善也。——(西汉)刘向《说苑》

422、为恶畏人知,恶中尚有转念;为善欲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23、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墨子》

424、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北宋)李觏《安民策》

425、幼时不择善人教之,使至于为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26、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矣,所谓吉人也。——《吕氏春秋》

427、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428、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英九祖训

429、为一善而此心快惬,不必自言,而乡党称誉之,君子敬礼之,身后传诵之。——(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30、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

431、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32、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南宋)《名贤集》

433、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434、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哽废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435、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南宋)胡宏《知言》

436、劝于善言而学。——《墨子》

437、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中庸》

438、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439、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西晋)陈寿《三国志》

440、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哽废食也。—(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44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4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43、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布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劝沮。——《墨子》

444、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西汉)刘向《说苑》

445、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 ——《吕氏春秋》

446、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47、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448、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49、行义则人善矣。——《吕氏春秋》

450、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尚书》

451、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便下坠。 ——(清)林则徐

452、惠我者小恩,携我为善者大恩;害我者小仇,引我为不善者大仇。——(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53、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务孝,得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

45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455、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秦简

456、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57、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

458、不以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清)康熙

45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 王守仁

460、勉强为善,胜於因循为恶。——(南宋)李邦献

461、隐恶而扬善。——《中庸》

462、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

463、行义则人善矣。——《吕氏春秋》

464、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465、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66、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6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468、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

469、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明)朱熹《近思录》

470、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明)王守仁

471、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472、为善最乐,为恶难逃。——(明)《增广贤文》

473、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

474、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尚书》

475、何以谓之善也?曰:诚者,天之道也。岂非善乎!——(明)顾炎武《日知录》

476、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477、百善孝为先。——(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478、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79、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西汉)刘向《说苑》

480、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明)洪应明《菜根谭》

48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qiǎo)然必以自省也。——《荀子》

482、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墨子》

48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484、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明)洪应明《菜根谭》

485、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西汉)刘向《说苑》

486、天下之善,一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8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重订增广》

488、为人父母;善因望报,回头但看尔儿孙。——(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89、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墨子》

490、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荀子》

491、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92、锄一恶,长十善。——《宋史》

493、势可为恶而不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行,即是恶。——(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494、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

495、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中庸》

496、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49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498、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庄子》

499、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500、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明)洪应明《菜根谭》

501、君子好名,便起欺人之念;小人好名,犹怀畏人之心。故人而皆好名,则开诈善之门。使人而不好名,则绝为善之路。——(明)洪应明《菜根谭》

502、师道立则善人多。——(明)海瑞

503、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清)金兰生《格言联璧》

50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

505、母氏圣善。——《诗经》

506、论人之理,定有善有恶。——(西汉)王充《论衡》

507、兼则善矣。——《墨子》

508、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明)《增广贤文》

509、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礼记》

510、积善成德。——《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