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2、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4、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6、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7、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8、彩舟载得离愁动。——贺铸《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9、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
10、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2、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
13、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14、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陈宝琛《西郊落花歌》
15、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6、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红梅》
17、空为梅花白了头。孙惟信《南乡子璧月小红楼》
18、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19、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1、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22、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2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24、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25、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26、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8、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3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32、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未《寒夜》
33、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
34、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35、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36、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7、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
38、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李白《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3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41、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42、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43、桃源仙子不须夸,闻道惟裁一片花。司空图《杨柳枝桃源仙子不须夸》
44、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45、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许有《获港早行》
46、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4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8、独自一曲轻轻唱谈,颂七言数六弦。
49、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50、还惊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张炎《疏影梅影》
51、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
52、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53、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56、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
57、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58、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59、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60、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61、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62、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63、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64、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
65、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66、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
67、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
68、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
69、江上数株桑枣树,自从离乱更荒凉。——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70、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71、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
72、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73、从今三夜看婵娟。
74、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苏轼《和董传留别》
75、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76、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
77、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78、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