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者、获得也、得者、得道也。
7、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8、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9、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10、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11、无挂碍故。“34”(一)无挂碍者、以般若光、照破无明烦恼故、即无挂碍故“无挂碍故、即得智慧之体”“其体、以智慧之光明、神力之妙用、照破“无明烦恼、而转为菩提萨埵”转迷惑、而为、大智慧、到觉地竟。(二)故者、依此也、故者、因此也。集句。无挂碍故、其心即得清凉、而洒脱、其真心清凉故、本性即妙湛、而精明、其妙识无为、清净而纯洁。无挂碍故、是依无我相、之真心、而成就、无挂碍故、之实体。“无挂碍故、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神力、而成就、其体备之妙用”体备妙用者、本觉妙心、之大用也、体备者、是无上、大智慧、光明、普照三世、横遍十方、无穷亦无尽也、体备者、其智慧、光明之体、无有不备、之处之宜也。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1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夫心经者、真心大道也、真心、无遍、无不遍、大道、无到、无不到、所谓、在无无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见也、然而、明无明相、见无见执、在无相、无执中、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大觉者、觉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觉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觉性圆已、道心成矣、亦无圆成相、是名为如来——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16、不垢者、清净无为也、不垢者、无污染相也、不垢者、无贪瞋痴、欲爱妄、是非诸想相也、不垢者、无五蕴、六欲、之心相也。
17、无眼界者、是眼所见之处、为眼界。界者、所见处所。如在室中、则见室内、而不能观于、室外者、以室为界也。犹如观彼之名爵而生欲望心、观彼之财宝、而生见取心、如男观女、女观男、生恋爱心、如夫观妻、妻观夫、与观子女、而生种种分别之心、皆名为、眼界不无也。眼界、不无者、生死不可了也。集句。无眼界、而不是、眼不见者、是见而不深也、其意云何、所谓、有大德言。戏台底下好参禅。余再联一句。舞厅里面证法身。这两句、未悟证者、弗可能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倘能、无眼界者、即证。
18、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19、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20、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21、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
22、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3、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4、窗白一声鸡,枕函闻马嘶。
2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26、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27、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28、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鸠摩罗什《金刚经》
2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鸠摩罗什《金刚经》
30、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31、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
32、亦无无明尽。
3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3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是最出名的`四偈。意思是: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如同闪电一般,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罗什《金刚经》"
35、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37、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3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40、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我们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同样的道理,如果总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41、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
42、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4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5、无受想行识者、与上句、是故空中无色、合成为五蕴、五阴之意也。集句。上言、五蕴皆空、此言、无五蕴者、以其道义、而言之、无字、比空字、更进一步也、进者何、空字、含义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言无者、其性湛而洁也。其灵性、湛洁而活跃、其光明、而无有暗处。读者、当深思之、其道义弗可违也、弗可拗也、当依赖无字、为究竟也。究竟者何、学佛者、当无五蕴、五蕴无时、再进一步、进者何。无我相。行者、当悟证其义、倘无我相者、非佛亦弗可能也、所谓、般若中、以无我相、为捷中之捷也、捷者何、喻电磁波也、其灵感妙应、速而无差也。倘能发心、必得其果、而证其道者、何也、以无、色、受、想、行、识、之心、而能、证其果、得其道者、与佛如也。
4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7、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道生《大涅槃经集解》
48、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49、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50、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51、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52、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瓶梅》
5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4、舍利子、三个字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是佛在般若会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使彼遗留是经、度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断有情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集句。舍利子、复名、舍利弗者。按理解之、是如来、头顶中、红色高起、舍利子也。寄名取义、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门、而进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用也。——涤华禅师《心经注解》
55、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王沂孙《眉妩·新月》
56、金刚经中关于四句偈,历代注疏者的猜测大概有这么一些:一是第五节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二是第二十六节中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三是第三十二节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近还有研究者根据佛陀之言,认为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5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59、以心相得解脱者,无垢在心。——道生《注维摩诘经》
60、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大藏经卷四十五》
6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____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62、究竟者、追究也、原委也、毕竟也、追根到底也。
63、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64、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65、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题梅花》
66、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67、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68、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69、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70、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71、菩提萨埵。“31”菩提萨埵者、是无上菩提也、菩提萨埵者、是智慧到彼岸也、菩提萨埵者、是悟彻证道也。集句。菩提萨埵之人、从无智亦无得、之妙因、经过以无所得故、之桥梁而至菩提萨埵、之故乡、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义、妙心之灵也。
7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唐·杜甫《漫成一首》
7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74、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75、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6、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77、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题画墨梅》
7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79、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8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8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2、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8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84、年年为客遍天涯。——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8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6、是故者、所以也、是故者、所谓也。
87、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88、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吴文英《琐窗寒·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