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困花压蕊丝丝雨,不堪只共愁人语。——徐灿《菩萨蛮·春闺》
4、张海迪--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梦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一样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6、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7、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9、布鲁诺--不好侮蔑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性命的危险重重补偿你的过去。
10、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1、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1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5、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16、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望蓟门》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梅夏暗丝雨,麦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今古、与谁同。
19、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0、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语短长。——于谦《两袖清风》
21、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
2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3、海棠亭午沾疏雨。
2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26、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王维《归嵩山作》
2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8、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9、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2、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3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4、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5、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3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37、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38、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韦应物《东郊》
39、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40、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姚合《秋夜月中登天坛》
41、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咏白菊》
42、狄德罗--你们倘若把自我的愉悦为了爱真理而牺牲,我没有话说,我很敬重你们。可是为了爱真理而牺牲别人的愉悦,那可不行!
43、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44、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4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4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8、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49、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50、春雨足,染便一溪新绿。——五代前蜀韦庄《谒金门》
51、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52、露湿秋香谦池岸,由来没有羡瓦松下。郑谷《菊》
53、临患不忘国,忠也。
54、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常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离骚》
55、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过客是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56、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57、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8、郭沫若--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9、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陶澹人《秋暮遣怀》
60、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6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2、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3、雪魄冰魂无处觅,秋烟秋雨暗孤村。——白玉蟾《挽知宫王月谷三章·去年五月访丹元》
64、位卑未敢忘忧国。
65、马克·吐温--真理是一支火炬,并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咱们怀着生怕被它烧着的恐惧情绪企图从它旁边走过去的时候,连眼睛也难睁开。
66、待何年归去,谈笑各争雄。——顾太清《高山流水·次夫子清风阁落成韵》
67、亚里士多德--钟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
68、伏尔泰--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越是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6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0、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