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特点
2、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4、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4、 (3)将三维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学的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
5、 金银铜铁铬镍铅锌(甘肃)
6、 县令话音刚落,杨升庵便在堰塘里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县令一听,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并请他到县衙做客。
7、 3、注意逻辑。
8、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9、 4、对穿肠: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10、 活动2【讲授】新课学习过程
11、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三心两意 一等下流
12、 〖材料1:春晚灯谜〗
13、 2、镶名格:两舟并进,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14、 三、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15、 (七)让学生讨论后派出代表展示各组收集的佳联,并从形式和内容上鉴赏这些对联。教师先举例:
16、 (1)、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冰消雪化梅花万朵扑鼻
17、 3、汉刘邦虚心纳佳计
18、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19、 (五)补充对联的三禁忌:合掌、同字、对开,举例说明。
20、 (二)导语:同学们,这段情节之所以成为电影中的精彩片段,两人一出一对,有高雅,有低俗,构成一个个笑点。这其中对联可谓功不可没,这节课我们便以此为起点,共同走进“奇妙的对联”。
教案《奇妙的对联》 篇1
21、 1、教学目标
22、 2、学情分析
23、 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景观很好地体现了设计的目的,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经历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尤为难得的是学生所对的对联答案,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对教师也深有启发,体现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发现,对于这样的课程,教师的个人功底很重要,教学各个环节的串接、教师的启发引导、对学生答案的点评、教学时间的收放,课堂即时情况的调整都有赖于教师的功底,使课堂不局限于原有的设计,而又不偏离基本的设计框架,也因此促使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
24、 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黑龙江)
25、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6、 (参考后面所附材料1、2。)
27、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28、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29、 该教学设计在研究了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学生情况之后,以“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为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先有课外的学习准备并以此导入课堂,按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由学对的基本起步开始,参与一些对对活动,欣赏奇联妙对,了解对联艺术手法,感受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最后创设教学的亮点和活动的高潮,以本校景致和办学历程入对,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对联,欣赏与对联密切相关的书法艺术,安排了课外探究作业。
30、 (一)播放《唐伯虎点秋香》片断。
31、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有史为证:后蜀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32、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3、 春回大地千峰秀芳树无人花自落
34、 〖材料2: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子〗
35、 做些小游戏如猜灯谜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36、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7、 3、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吉林)
38、 从此,杨升庵便得了“小神童”的称号,当地的人们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39、 1、课前调查了学生对对联的了解情况,发现学生虽然初次学习对联,但对对联有一种模糊的熟悉,既生活中还能见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运用对联,但又不能清楚的说出对联的相关知识及运用时的方法。因此,我在课前10分钟,给学生讲一些对联小故事,结合学生校园生活做对对联的小游戏,吊足了学生学习对联的“胃口”,然后播放《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视频片断,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期待的心理感受中进入到《奇妙的对联》课堂学习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力的聚集,已使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
40、 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宋时悬挂春联已蔚然成风。
41、 2.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42、 清康熙六十寿辰和乾隆八十寿辰两次重大的庆祝活动是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对楹联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对联能与诗词曲赋骈文相提并论。
43、 2、对穿肠:画图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僮可笑可笑
44、 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四川)
45、 二、激趣
46、 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河南)
47、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48、 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山西)
49、 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50、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也许就是这种真实的遗憾使得课堂变得美丽、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心动”的原因吧。教学《奇妙的对联》,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动了心,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对传承经典,对陶冶性情的重要意义。
51、 (九)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语序有的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对下联进行调整。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52、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53、 雨去琴书润,
54、 一、预习
55、 三、设计思想
56、 四、了解对联特点
57、 翁姑含笑唱宜家。
58、 4、回文格: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59、 横批一:盛景争春
60、 1、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北京)
61、 13、水泽源流江河糊海(青海)
62、 2、子媳有缘歌雅韵;
63、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4、 教学重点:对联的特点、对联的分类、辨对联、、赏对联、作对联。
65、 洞房花烛照新人。
66、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认识对联的特点。难点:欣赏名联,感受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67、 11、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内蒙古)
68、 5、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69、 (一)学生阅读教材P77,完成下列练习:
70、 (一)用四川才子杨慎的故事导入
71、 春山一路鸟空啼冬雪欲白千里草
72、 三是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73、 老梅到时自然红玉垒浮云变古今
74、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中,学生在农村的生活中,还是能经常的看到对联,但对对联的相关特点,未有多少了解。不会读、不会贴、不会赏、不会写是普遍现象,教师不关注,学生不重视,导致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联,学生还未真正感受到其中的奇妙之处,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三点: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对联特点并尝试对对子、感受浓厚内涵。
75、 (1)将课本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不局限于课本,而是主动创设,大胆创新,丰富教学内容。
76、 横批四:欢歌迎春
77、 朗朗书声,龙飞凤舞新天地;
78、 10、饮龙井茶品江南丝竹(浙江)
79、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80、 (古文的例子可参照教参。)
81、 教学活动
8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83、 (3)对联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瑰宝。
84、 3、重点难点
85、 移风易俗事事当先。
86、 (其实这个是病句,很明显,字数不对!)
87、 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古文中的对联或民间对联。
88、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书写,中间(“加”或“不加”)标点符号。
89、 (一)对联中常用的辞格
90、 宋代——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91、 1、拆合格: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92、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3、 1、对联,也叫、 、等,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94、 七、教学反思
95、 拜妈祖庙情系一家(台湾)
96、 2、收集和积累对联。
97、 (八)学生作随堂练习,讨论后展示。
98、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99、 17、品铁观音香飘两岸(福建)
100、 清代——康乾——清楹联(诗词曲赋骈文楹联并立)
101、 周代——桃符:驱鬼压邪
102、 (童子和桐子读音相同,落与乐亦是)
103、 1、绝对,一般指只有一个好的出句或对句,而缺少另外和它对仗的一句。
104、 (4)、先生抱才终大用,男儿立身当自强
105、 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
106、 (二)生答,默记一分钟。以“春蚕到丝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例,理解“对仗工整,平仄相对”。
107、 五代——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08、 横批五:盛世大联欢
109、 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广西)
110、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1、 4、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112、 3、嫁女婚男处处从简;
113、 活动5【活动】教学反思
教案《奇妙的对联》 篇2
1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15、 师略讲:
116、 活动4【讲授】结语
117、 上联:鸟儿枝头落。(下联:蝴蝶花中飞。)
118、 风来翰墨香。
119、 6、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东)
120、 18、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
121、 (1)对联种类多样,艺术手法丰富;
122、 2、要注意对仗、平仄、词性等规律。
123、 3、两副对联相对的词语,不但位置相同,而且词性相对。第一联“生意兴隆”对“财源茂盛”,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通”对“达”动词对动词,“四海”对“三江”,数词对数词,地理名词对地理名词。第二联“唐宋君王”对“琼崖人士”,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非寡德”与“有奇缘”,其中“非”对“有”,动词对动词,“寡德”对“奇缘”,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由此可知,对联是要讲究对仗的。对仗是对联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对联的审美所在。
124、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25、 杨慎,字升庵。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在他的家乡流传着“娃娃堰”的故事。
126、 (这个要说得详细一些。这一副改得绝,把秋香嵌进去了,十分应景。原联大多是这样传说的:上联: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下联: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相传是清乾隆和纪晓岚的酬唱之作,构思拆字十分巧妙。而现在改的下联却也不遑多让,将“赏”字拆为尚、目、八(繁体),更摆秋香姐姐上台,才子风流呀!)
127、 锦江春色来天地芳草春来依旧绿
128、 南北──(东西)千山──(万水)千山秀──(万水清)
129、 例2:
130、 四、尝试对对子。我也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上四点。以下略谈我在教学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
131、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2、 整个设计充分考虑:
133、 1、出示对联,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
134、 横批二:世间同春
135、 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海南)
136、 3、对联可谓包罗万象,浩如江海,我在教学中使用的对联是从教材外精挑细选的,紧贴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富有生活气息,针对性强,从而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无味,使得一节课成为学习对联的“奇妙之旅”。
137、 主要分四个方面:
138、 课外搜集名联、趣联,在班上开展“对联荟萃”交流活动。
139、 例1:
140、 鸣鸾和凤伴春来。
141、 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陕西)
142、 三、略讲对联的起源
143、 1、结彩张灯良夜美;
144、 下联: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
14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据此,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体现在四点:
146、 唐伯虎:棋盘内,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147、 六、学以致用。积累名联、趣联
148、 1、门前碧水环绕
149、 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上海)
150、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151、 四是内容相关,节奏鲜明。
152、 (1)上网阅读,探究更多的对联知识和奇联妙对。
153、 (十一)(课件放映)探究作业:
154、 (5)力求使学生转变对联是文字游戏,学对联是为了考试的观点,和老师一起体会对联的艺术手法与情境、主题是密切相关的,正因为这相关,才使对联具有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情感态度上转变学生,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155、 2、对联由和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156、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157、 (三)检查课前预习
158、 横批三:联袂贺春
159、 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
160、 2、朝天门喜迎天下客(重庆)
161、 (二)名联欣赏
162、 远在周代,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或名字画在或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是对联的萌芽。
163、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64、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165、 一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166、 你喜欢这副对联吗?为什么?
167、 瓷器与中国同名(江西)
168、 (二)用古诗文中的对联引导学生归纳对联形式上的特点
169、 2、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节奏紧而有效。激发兴趣、视频导入是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略讲对联起源、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识误纠错、慧眼识妙、名联欣赏是在教师引导点拔之下的对对联知识的强化,更是在欣赏中感受名联的魅力;学以致用是考查学生能不能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的始与终是从生活中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教学过程呈现一种阶梯式提升,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有一种“跳起来摘果子”的成就感。
170、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受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171、 (3)、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水果;牡丹杜鹃芍药皆是江北名花
172、 5、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东)
173、 (一)某乡邻办婚事,几副婚联混杂一起,请你找到相应的上下联,并贴在这家的正门、洞房、父母居室、厨房。
174、 2、尝试对对子:今日一中学子,
175、 1.让学生集体讨论对联形式上的特点,然后检查学生课前对第七十七页对联常识的预习,让每组推举代表展示预习成果。
176、 3、生指出并纠正对联中的错误,小结对联的基本特点:
177、 (这对压韵非常棒,智囊团将民间流传的长联改得恰到好处!)
178、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179、 1、了解对联的常识。
180、 两千里赤壁览黄鹤风流(湖北)
181、 莲蕊临风镜海清(澳门)
182、 16、荆花吐艳香江瑞(香港)
183、 (六)辨对联随堂反馈
184、 3、急转格: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185、 1、教学节奏过紧,留给学生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特别是在“慧眼识妙”与“名联欣赏”这两个环节,教师应具体设置导问,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效果也许会更好。
186、 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187、 明代——朱元璋: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188、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学习目标
189、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190、 (这个说不准,可能是由国语改过来的,适合用粤语来说,但平仄顾不上了,白璧微暇。)
191、 (2)搜集整理达州可见的对联,从对联的种类、内容、作法、鉴赏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192、 庆贺──(恭喜)枝头──(花丛)
193、 (十)小结今天的欣赏和对对活动,要大家明确:
194、 1、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195、 唐伯虎: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196、 遗爱州河,难忘南坝诗韵、通川书声、凤麓豪情。
197、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198、 7、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湖南)
199、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200、 (四)结合例句依照内容给对联分类,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明确:正对、反对、流水对。
201、 三、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对子。
202、 2、上联:处处风光好。(下联:家家喜气浓。)
教案《奇妙的对联》 篇3
203、 【教学目标】
204、 1、天──(地)风──(雪)海──(山)新──(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