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日"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
2、我读书很杂,专业书外,古今中外的非专业书也尽力翻翻,绝未"学富五车",但深觉对专业往往大有启发,相通之处,对做人处事也常有帮助。——徐中玉
3、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站起来,前方照样光明一片,我无所畏惧。——金鑫鑫
4、人生是急促的,这句话应该促醒每一个人去举行一切他所想做的事。虽然勤勉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死亡可能摧折欣欣向荣的事业,但那些功业未遂的人,至少已有参加行伍的庆幸,即使他未获胜,却也算战斗过。——约翰逊
5、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读。读,就仔细多了。然而读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的烂熟、透彻,不是一遍两遍而成的。——茹志鹃
6、人家不必论富贵,惟有读书声最佳。作者:唐寅
7、观书亦须从新循序而进,可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朱熹
8、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9、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10、读书是学问的基础,实践是学问的源泉。
1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2、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13、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佚名
14、有人主张读什么书都要循序渐进,对每一个难关、每一句话都要搞通弄懂。我认为不能绝对化,要从实际出发,因为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读每一本书一遇到不懂的地方都要去死抠,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就会像小脚老太走路那样,走走停停,举步不前,进度就太慢了。我认为读书也可以学三级跳远的方法,首先要弄懂最要紧的地方,次要的地方一时弄不懂可以跳过去。因为有些问题初看时可能不懂,但等你读完一二章后,不懂的地方可能就会清楚起来。——钱伟长
15、古人谓有益之书为"经师"是对的,从"经师"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这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牟世金
16、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17、阅读生快乐,知识伴成长。——作者:黄炜雯
18、教学论必须详细规定需将大量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
19、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20、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列宁——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21、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22、一个医生读书很少而能从事医学实践是令人惊讶的。但是,他的工作做得相当不好却并不使人奇怪。——威廉姆斯爵士
23、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美]爱默森
24、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
25、暂时的落后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站起来,前方照样光明一片,我无所畏惧。
26、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27、书籍激昂了我的伶俐和心灵,它辅佐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假如没有它们,我就会灭顶在那内里,会被愚笨和鄙陋的对象呛住。
28、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作者:藏克家
29、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0、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1、古人说学以致用,我倒是用而求学。倘说我的读书生活,其实就是一面工作、学习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为了"用"而"逼"着自己去学的。——冯英子
3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33、读出自己的格式,成就不凡的人生。
34、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35、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6、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书摘
3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38、不学习的人,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印度
39、看书的目的,在把书变成我所有。——谢觉哉
40、当咱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咱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兄弟姐妹;当咱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兄弟姐妹重逢。——伏尔泰
41、人多读书则识进,且能自见瑕疵,故终身都无足处。清王卓
4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作者:陶渊明 出处:五柳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