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容笑貌 影骇响震 余音绕梁 怨声载道 啧啧称赏 铮铮不屈
2、临危受命——临:接近。指在危难之际接受命令
3、妙笔生花: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4、振聋发聩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中我们可以获知,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6、砰砰砰、嘀嘀嘀、哗哗哗、咚咚咚、滋滋滋、吱吱吱、咣咣咣、嘶嘶嘶、嘭嘭嘭
7、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8、震耳欲聋
9、鼻息如雷 哽咽难鸣 解弦更张 年轻力壮 善响者不于响于声 无声无色
10、表示声音的三字词语:
11、各抒己见: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2、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13、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14、【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15、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杨蟠《钱塘江上》
16、音容如在 殷殷田田 有气没力 怨声满道 啧啧称美 震耳欲聋
17、啸聚山林: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18、山崩地陷 地动山摇 地崩山摧 山塌地崩 山摇地动
19、基本释义
20、声如洪钟
21、耳鸣目眩 慌作一团 聆音察理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瓦釜之鸣
22、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23、声如洪钟:洪:大。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24、【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25、风烛残年: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26、山崩地裂 [shān bēng dì liè]
27、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28、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29、弦外之音:确实存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的声音,如超声、次声,我们根本听不到。
30、【示例】:教室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1、不断如带: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2、出 处
3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34、拼音: ráo liáng sān rì 简拼: rlsr
35、不觉技痒 咕咕噜噜 喏喏连声 神号鬼泣 五音不全 呜呜咽咽
36、雷霆万钧: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37、咄咄逼人 虎斑霞绮,林籁泉韵 裂石穿云 清耳悦心 吞炭漆身
38、"言简意赅——语言虽精练简洁,但已概括要义"
39、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苏轼《观浙江涛》
40、例子: 他的音乐~,回味无穷
41、【解释】: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42、声振屋瓦
43、扑通:用来写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44、鸦雀无声、震耳欲聋、人声鼎沸、万籁俱寂、锣鼓喧天、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45、生词本
46、《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47、拼音: mián yán xì yǔ 简拼: myxy
48、近反义词
49、近义词
50、AAA型
51、炳炳烺烺 宫移羽换 金革之声 袅袅不绝 神嚎鬼哭 无声无息
52、道长论短 喊杀连天 狼嚎鬼叫 敲金击石 所在皆是 轩然大波
53、好高鹜远——骛:通“务”,追求。指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54、天边忽地起轻雷,日耀银戈战阵开。二十万人争一瞬,群龙腾跃怒潮来。——赵朴初《钱塘江观潮》
55、例 句
56、沸天震地 吉丢古堆 锒铛入狱 乳声乳气 娓娓动听 抑扬顿挫
57、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释文珦《钱塘江潮》
58、【解释】: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59、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宋昱《樟亭观潮》
60、【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61、处心积虑——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
62、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稳固。
63、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64、颐指气使——颐:腮帮。指:指挥。气:神情。使:指使。用面部表情和出气发声做出示意来指使别人。形容有势力的人的傲慢神情
65、吹埙吹箎 鬼哭狼号 空谷跫音 强聒不舍 顺风而呼 响彻云际
66、呱唧:用来写鼓掌等的声音。
67、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张以宁《浙江亭沙涨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