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看〈完〉了。
2、明天星期日。
3、片面的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片面的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错误的。
4、D、动词 介词 副词 介词
5、下列短语归类有错的一项是:( )
6、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8、C句既可以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达到预期目的(坑的深度达到了事先的要求),也可以表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坑的深度超出了事先的要求)。
9、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
10、They felt the car moving fast.他们感到汽车行驶得很快。
11、他坐〈在桌子旁〉。
12、D、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十几年来”,谓语是“延安机场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13、谓词性宾语。例如:
14、咱们[北京]见。
15、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16、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17、,天很闷,风很小。 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是水。(净=全,表范围)
18、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9、I saw him come in and go out.我见他进来又出去。
20、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21、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例如:
22、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23、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24、He has suddenly fallen ill.他突然病倒了。
25、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26、他打〈输〉了。
27、袁隆平视为生命的四分田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还是被那些造反派扫荡一空。
28、定语
29、你值得学习。
30、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31、先生自己也要书。
32、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33、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如:
34、独立成分
35、The cake tastes nice.饼尝起来很香。
36、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37、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38、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39、他看书。
40、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41、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例如:
42、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43、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44、什么书他都看。
45、太阳‖热烘烘的。
46、B、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
47、(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48、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49、注意下边动词改写后介词的变化:
50、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51、He got me a chair/a chair for me.他给我弄了一把椅子。
52、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
53、选出对下边句子成分分析正确的一项。( )
54、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55、他看得〈很认真〉。
56、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57、他去新华书店。
58、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59、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60、He seen interested in the book.他似乎对这本书感兴趣。
6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62、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63、主语 谓语(状+动+补+宾)
64、They named the boy Charlie.他们给这个男孩起名为查理。
65、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66、宾语
67、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68、Mother bought me a book/a book for me.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
69、他来〈自南方〉。
70、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71、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72、He offered me his seat/his seat to me.他把座位让给我。
73、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74、①管理 ②治理 ③昨天 ④推测 ⑤汉语 ⑥应该 ⑦清楚 ⑧宽阔 ⑨减少 ⑩懒惰
75、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76、He stood quite still.他静静地站看。
77、状语
78、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79、(问题)的核心归结为(自尊心)问题。
80、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81、A、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
82、The story sounds interesting.这个故事听起来有趣。
8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84、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85、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
86、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87、补语
88、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89、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90、C、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情景”,谓语中心语是“出现”,补语是“在眼前”。
91、状——修饰全句的]+(定)主+[状]谓+(定)宾+。
92、吃个〈痛快〉。
93、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
94、他打了〈三次〉球。
95、The desk feels hard.书桌摸起来很硬。
96、A、并列:听说读写 思想感情 光荣而艰巨 轻松愉快
97、树叶黄了。
98、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99、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如:
100、I saw him in.我见他在家。
101、她洗<干净>了。
102、他懂得这事。
103、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104、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105、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106、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例如:
107、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108、A、云霞升起来了。(助词)
109、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110、这花香得〈很〉;
111、(三杯)美酒敬亲人。
112、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13、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